新闻及教育
News and Education

潘家荣:美股领跑AI,中国待起

踏入9月中旬,市场仍然关注所谓「9月效应」。历史数据显示,9月往往是美股全年表现最弱的月份,但这并非必跌定律。投资世界没有魔咒,真正重要的,始终是跟随市场走势而行,保持纪律与耐性,才能坐得住大浪。

 

近期不少朋友把焦点放在AI板块,并提出疑问:既然美股AI公司股价高企,是否应该转向估值较低的中国AI股?这想法在市场并不孤单。事实上,Cathie Wood 的方舟投资(ARK Invest)早前便斥资超过1600万美元购入阿里巴巴(BABA.US),阿里股价随即上扬。同时,华为亦罕见地提出「三年追上NVIDIA」的目标,带动中国科技股出现一波强劲反弹。

 

然而,要理解AI投资的本质,必须回到核心问题:AI竞争的关键在于算力,而算力的核心正是高端晶片。美国的科技巨头,例如NVIDIA,已经推进至4纳米甚至3纳米製程,为GPT-5等大型模型提供训练所需的强大效能。反观中国,华为的昇腾910B虽然已经量产,但仍停留在7纳米製程,效能大约只有NVIDIA H100的一半以内,距离最先进水准仍有明显差距。华为亦承认,在速度和效能上,短期内仍难以匹敌NVIDIA。

 

因此,中国AI产业现时更多停留在政策口号与愿景,距离形成稳定的商业订单还有一段路。投资不能单靠「将来会做到」的想像,而是要等待真实需求出现——例如晶片出现供不应求的抢购潮、企业盈利稳定增长、应用场景大规模落地,这些才是投资时机的讯号。相比之下,NVIDIA等美股企业的订单已经明确落地,年营收超过2000亿美元,产品全球供不应求,规模效应已经形成强大的「赢者全拿」局面。

 

历史经验亦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。回顾2000年科网泡沫,当时不少热门概念股最终消失,真正长线赢家如Amazon、Google和Microsoft,都是在泡沫过后凭技术和商业模式脱颖而出。今日的AI热潮亦可能出现类似情况:眼下市场追捧的「AI概念股」未必全部能存活,长远仍需以技术实力和盈利能力作为分水岭。

 

对投资者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追逐哪一个板块轮动,也不是被政策口号牵着走,而是聚焦于真正能落地并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。美股AI虽然处于高位,但背后有实在的技术与需求支撑;中国AI虽然估值较低,但商业化进程和生态仍落后美国至少三至五年。与其衝动入市,不如保持耐心,等待突破性的讯号出现。当看到晶片被大量採购、应用遍地开花时,再进场亦未迟。

 

AI无疑是未来的大方向,但投资必须实事求是。纪律与耐性才是坐大浪的关键,汰弱留强的原则更应时刻谨守。最终能够带来回报的,不是口号或憧憬,而是那些能在竞争中真正脱颖而出的强者。

 

潘家荣
富昌证券业务部高级副总裁
笔者为证监会持牌人,其管理之客户组合持有NVDA,其他并没持有,个人也没持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