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及教育
News and Education

潘家榮:算力之後,誰是AI贏家?

踏入九月中旬,市場焦點再次集中於人工智能(AI)。過去數週,AI板塊雖然曾因估值憂慮而反覆,但近期一連串重磅消息,令市場氣氛明顯回暖。當中最矚目的,莫過於 Oracle 公布季度業績後,股價盤後一度暴漲40%,最終高收超過三成。背後的原因,不只是業績數字,而是其「剩餘履約義務」(RPO)出現爆炸性增長,高達 4,550億美元,遠超市場預期。

 

市場消息指 OpenAI 或已與 Oracle 簽下價值 3,000 億美元的合作協議,用於數據庫與算力支援。雖然外界對 OpenAI是否有能力支付如此龐大金額仍有疑慮,但這一動向反映了一個關鍵訊號:全球 AI 基礎設施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。

 

AI 由概念走向商業化,首先受惠的是基建供應商。NVIDIA、Broadcom、以及近期急升的 NBIS、CRVW,均因接獲大型 AI客戶訂單而受追捧。當中不乏來自 Microsoft、OpenAI等巨頭的「提前數年預訂」,以確保未來擁有足夠算力。這場算力爭奪戰帶來一個重要啟示:AI的發展已經不再停留於軟件層面的概念,而是切實推動了晶片、數據中心與雲服務的爆炸性需求。

 

然而,真正能決定這場浪潮走多遠的,不只是基建,而是應用。基建雖然需求龐大,但需要不斷投入資本支出,盈利釋放往往較慢。相比之下,應用層公司更能體現「可擴展性」優勢,一旦找到有效場景,規模化複製的速度與盈利能力往往更強。例如Palantir(PLTR)近年憑藉其 AI 平台成功轉化為實際收入與現金流,股價穩守高位。另一例子是醫療 AI 公司 TempusAI(TEM),在最新業績後強勢反彈,市場認同它在醫療數據分析上的價值。這些公司說明 AI投資的第二階段,正在由基建走向應用。換言之,市場開始不再只關注「誰能提供算力」,而是「誰能真正把 AI 用好,並轉化為持續營收」。

 

短期而言,Oracle 股價暴漲後迅速出現回調,提醒我們市場情緒往往過度波動。部分投資者高追後立刻面對下跌,感受尤為深刻。但從大方向來看,AI作為長期主題並無改變。正如 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所言,這是一場「新工業革命」的開端。對投資者來說,更重要的不是去猜測單一大單是否真實,而是能否抓住大方向,並以紀律控制風險。我一向強調,不要因單一消息衝動追價,而是等待近止蝕位的合理時機出手,做到輸少少、贏多多,才能安心坐大浪。

 

每個牛市都有一個核心主題,今次毫無疑問就是 AI。要看見主題不難,ChatGPT橫空出世之時,我已經提醒大家這將成為時代趨勢;但真正的挑戰,是在過程中,你會選擇懷疑並頻頻退場,還是相信並有紀律地坐好。今天我們看到的,不只是Oracle 一間公司的暴漲,而是 AI 熱潮重燃,並逐步進入商業化與應用新階段。對投資者而言,這是新篇章的開始,值得用更長遠的眼光去迎接。

 

潘家榮
富昌證券業務部高級副總裁
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,其管理之客戶組合持有PLTR,個人並沒持有以上任何股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