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及教育
News and Education
潘家榮:美股領跑AI,中國待起
踏入9月中旬,市場仍然關注所謂「9月效應」。歷史數據顯示,9月往往是美股全年表現最弱的月份,但這並非必跌定律。投資世界沒有魔咒,真正重要的,始終是跟隨市場走勢而行,保持紀律與耐性,才能坐得住大浪。
近期不少朋友把焦點放在AI板塊,並提出疑問:既然美股AI公司股價高企,是否應該轉向估值較低的中國AI股?這想法在市場並不孤單。事實上,Cathie Wood 的方舟投資(ARK Invest)早前便斥資超過1600萬美元購入阿里巴巴(BABA.US),阿里股價隨即上揚。同時,華為亦罕見地提出「三年追上NVIDIA」的目標,帶動中國科技股出現一波強勁反彈。
然而,要理解AI投資的本質,必須回到核心問題:AI競爭的關鍵在於算力,而算力的核心正是高端晶片。美國的科技巨頭,例如NVIDIA,已經推進至4納米甚至3納米製程,為GPT-5等大型模型提供訓練所需的強大效能。反觀中國,華為的昇騰910B雖然已經量產,但仍停留在7納米製程,效能大約只有NVIDIA H100的一半以內,距離最先進水準仍有明顯差距。華為亦承認,在速度和效能上,短期內仍難以匹敵NVIDIA。
因此,中國AI產業現時更多停留在政策口號與願景,距離形成穩定的商業訂單還有一段路。投資不能單靠「將來會做到」的想像,而是要等待真實需求出現——例如晶片出現供不應求的搶購潮、企業盈利穩定增長、應用場景大規模落地,這些才是投資時機的訊號。相比之下,NVIDIA等美股企業的訂單已經明確落地,年營收超過2000億美元,產品全球供不應求,規模效應已經形成強大的「贏者全拿」局面。
歷史經驗亦提醒我們要保持清醒。回顧2000年科網泡沫,當時不少熱門概念股最終消失,真正長線贏家如Amazon、Google和Microsoft,都是在泡沫過後憑技術和商業模式脫穎而出。今日的AI熱潮亦可能出現類似情況:眼下市場追捧的「AI概念股」未必全部能存活,長遠仍需以技術實力和盈利能力作為分水嶺。
對投資者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追逐哪一個板塊輪動,也不是被政策口號牽著走,而是聚焦於真正能落地並持續創造價值的企業。美股AI雖然處於高位,但背後有實在的技術與需求支撐;中國AI雖然估值較低,但商業化進程和生態仍落後美國至少三至五年。與其衝動入市,不如保持耐心,等待突破性的訊號出現。當看到晶片被大量採購、應用遍地開花時,再進場亦未遲。
AI無疑是未來的大方向,但投資必須實事求是。紀律與耐性才是坐大浪的關鍵,汰弱留強的原則更應時刻謹守。最終能夠帶來回報的,不是口號或憧憬,而是那些能在競爭中真正脫穎而出的強者。
潘家榮
富昌證券業務部高級副總裁
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,其管理之客戶組合持有NVDA,其他並沒持有,個人也沒持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