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及教育
News and Education
潘家榮:AI板塊調整,強者恆強
踏入11月中,人工智能(AI)主題仍為市場焦點之一,惟不少相關股份自高位明顯回調。不少投資者開始擔心:是否升勢已盡?是否估值過高?市場是否即將見頂?筆者認為,反而正正是這類短期波動,更值得投資者靜心觀察與分辨:哪些是真正具實力的強勢股,哪些只是憧憬堆砌出來的概念股。
表面看來,同樣屬於AI板塊,實際上各企業質素參差。有些企業財務穩健、現金流強勁、業績持續增長,即使估值偏高,市場仍樂於買單;但亦有部分公司盈利未見起色,只靠憧憬炒作,一旦市場氣氛轉弱,股價即失去支撐。前者即使經歷調整,也能迅速回穩;後者則常常一跌難起,甚至跌穿多重支持位。
PLTR在業績公布後雖表現亮麗,惟市場關注估值過高,導致急跌。當部分個股跌穿10月中低位後,筆者按預設策略減持一半倉位。雖然減持後即時反彈難免令人沮喪,但風險管理的意義,從來不是追求「每次都最靚價」,而是當走勢真的轉弱時,能夠有效控制損失。嚴格執行操作紀律,遠比情緒反應來得可靠。倘若日後股價重拾升勢,再視乎信號重新加注亦不遲。
減持後所釋放的資金,亦應調配至更具升勢的標的。例如黃金方面,筆者亦有關注其近期回調後重拾升勢,操作上會以3880元作為防守位,作風險控制依據。投資從不在於執着於某一資產,而是懂得分配資源,集中於最強之處。
除了走勢觀察外,近期市場亦聚焦於AI技術帶來的就業衝擊。據外電統計,2025年上半年全球已有近八萬人因AI導入而失去工作,當中不少為白領職位。市場不免憂慮:若就業環境惡化,消費轉弱,企業未來盈利能否支持現時高企的估值?
筆者認為,這類現象早已出現在歷次技術革新之中。AI的普及,確實對某些傳統職能構成壓力,但對企業而言,正正是因為導入AI,提高生產力、降低成本,才令盈利能力提升。資本市場本身並不關注就業情緒,而是衡量企業是否更有效率、是否更能創造利潤。從這角度看,AI反而是推升股價的核心動力之一。
對個人而言,這場技術變革更是一種提醒。AI是否會取代人類,只視乎我們選擇成為「被取代的一群」,抑或是懂得善用AI工具、與時並進的一群。投資亦如是,與其被市場消息與短線波幅牽着走,不如專注自身策略,透過紀律與系統,安穩度過波動。
總括而言,AI板塊經歷短期調整後,強者與弱者將逐漸分野。投資者要學會從業績與股價表現中分辨真正的強勢股,並建立清晰的風險管理機制。以筆者操作為例,關鍵支持位不失,便會持續持有;一旦跌穿,則嚴格減注。因為真正長線獲利,從來不是靠頻繁走位,而是來自明確紀律與堅定執行。
潘家榮
富昌證券業務部高級副總裁
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,其管理之客戶投資組合持有PLTR,個人並沒持有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