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及教育
News and Education
潘家榮:拆解美股「九月魔咒」
踏入九月,又是開學的大日子,美國早前裁定大部分廣泛徵收的關稅違法,總統特朗普(Donald Trump)尋求最高法院「加速裁決」,增添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,加上受AI科技股拖累,美股從歷史新高回落,有些朋友便立刻追問「美股9月魔咒」該如何部署?
「9月魔咒」是華爾街流傳多年的一個股市現象,簡單來說就是根據歷史數據統計,9月常是美股表現最差的月份,自 1928 年以來,9 月平均下跌約1.2%,美股三大指數往往在這個月創下全年最大跌幅,即使處於牛市中,9月同樣常出現調整或波動加劇,表現為12個月份中最差。
那麼為何會這樣?首先可能是一種「自我實現的預言」,很多朋友很多人擔心10月股災(比如1929年經濟大蕭條和1987年大崩盤的大跌),所以提前在9月減倉避險。再者,2001年911恐襲和2008年金融海嘯中雷曼事件也均在9月發生,加深市場對「9月不祥」的印象,基於過往經驗認為9月股市下跌機率較高,因而提前減倉,導致沽壓集中。大家一起預期9月下跌,便更容易「預期變成現實」而真的下跌。
此外,由於美國的稅務策略,美國投資者常在9月賣出虧損股票鎖定虧損,用來抵減資本利得稅,這種「賣虧買贏」的操作,亦會增加市場壓力,短期放大跌幅。9月也往往是家庭開學、繳稅開支較多月份,也會資金抽離股市。而且經歷夏季淡靜(Sell in May and go away)後,市場往往在9月重新調整配置,波動率增加,更容易加劇跌勢。
不過,「9月魔咒」並非每年都會靈驗,雖然過去35年中下跌次數也高達18次,是唯一下跌多於上漲的月份,但也即顯示了不是每年都會下跌,所以只因為「9月魔咒」就盲目清倉並不理性。即使是有9月有歷史數據顯示表現較弱,便作好心理準備市場或出現調整,其實美股自4月下挫後,其後節節上揚,加上之前的AI下跌影響市場氣氛,調整回落也是很合理的事情。
「9月魔咒」只是統計上的季節性偏弱,而不是必跌定律。魔咒只是提醒保持警惕,不是指令。市場永遠在變化,控制風險依靠紀律,而不是迷信月份。如果指數或個股仍處強勢,沒必要因魔咒提前沽貨離場,反而在這市場喘息之時,更值得乘著機會「汰弱留強」,留意沒有跌穿前低位的個股,等候強勢股出現近止蝕位再考慮買入。
筆者一向認為市場並不是預判,更重要的跟隨市場走勢而行,與其被「魔咒」帶動情緒影響操作,不如謹守紀律應對任何走勢。只需觀察市場實際走勢,根據行之有效的策略操作,跌破關鍵支撐便減倉,若然沒有跌穿低位則繼續坐。事實上,筆者在之前美股下跌之時,個股穿了8月頭低位,已按照策略減至半倉,等待市場喘定再行加倉。
潘家榮
富昌證券業務部高級副總裁